該一步一步計畫還是不管死活做了再說

        我們常常再做一件“大事”之前,都會在腦中盤旋出一堆計劃,一直在想下一步要怎麼做,我什麼東西要做到很到位,要花多少錢,花多少時間。然後一直在幻想自己能成為那位夢想中的人,想著想著就流口水。一覺醒來之後,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,什麼事也沒辦成。

        為什麼我們常會有這些步驟呢?這可能可以從中國人慣性的思維來做解析,中國人崇拜謀略,凡事都想講求謀略,想要自己做的每件事情,都像自己的戰術一樣,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走,想像凡事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。所以中國人崇拜軍師,外國人崇拜英雄。在中國人眼中,諸葛孔明的地位更勝於劉備曹操孫權,運籌帷幄才是最強的王道。電影裡面也是一樣,㽪是有那種角色,好像一切事情都在他的計算之中。
        我用中國人這個整體,似乎也有些偏頗,但是很多歷史人物,總被神話的好像算到每一步,造成後世的誤解。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著實害人不淺,神話了孔明,也誤導了很多年輕人。事實上歷史上的孔明,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,最後也是敗在自己的事必躬親上。孔明面對很多的戰役,也是敗多勝少,只是敗都不至於全軍覆沒罷了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以前的自己也是很崇拜這種謀略家,總覺得事情都在自己的計算之內,一定要設計出這種計畫,變成這樣的人。長大以後,從做了很多事的經驗中發現,計劃根本趕不上變化,甚至訂定計畫這件事,會變成自己做事拖延的藉口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電影裡絕地救援最後一段話:那是太空。太空不跟人談合作,也不會配合。你當然可以在那裡坐以待斃。但是,你也可以選擇解決問題,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。解決完,就可以回家了。
        沒錯,我深深覺得做任何事情,你可以有一個計畫,但這計劃制定只是大方向,時時刻刻會遇到難以想像的問題,然後你就要接著解決,你不會像先知一樣,知道每件事情的發展。如果有人跟你說,他做一件事情,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,這要不是湊巧,就是他在合理化這途中發生的每件事情。鄧小平說得很好:摸著石頭過河。真正做事就是這種感覺的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